老人为何每天“折腾”女儿送鸭血粉丝汤——
精神养老,银发一族的心灵呼唤
昨天下午2点,南京鼓楼区淮海路社区一家老年公寓。80岁的张老太见65岁的女儿没有按时送饭,便“罢吃”食堂午餐。直到女儿气喘吁吁赶到,递上鸭血粉丝和赤豆元宵两个饭盒,老人才开心用餐……望着女儿离去的背影,老人喃喃自语:“吃鸭血粉丝是假,让她每天来看我才是真。”
护工赵阿姨悄悄告诉记者,老人入住3年,每天让女儿送鸭血粉丝上门已有2年,其实都是孤单闹的。而赵阿姨有所不知,全南京200多家养老机构、2万多名入住老人中,每天都在上演类似令人心酸的“折腾”话剧——老人不满足“一床三餐”,在用“无理取闹”等异样行为,呼唤精神养老和心理抚慰。
“我不要钱,要你花时间陪我”
“都说养老院的老人‘作’、不听话,其实都是亲情缺失的过度反应。”昨天,秦淮区老年公寓陈院长给记者讲了一件院里上周发生的事:
最近天气转凉,79岁的李老太得了急性肠胃炎,需挂水治疗。护工立即打电话通知在外省跑车的儿子,儿子答应两天后赶回,让养老院先送母亲去医院。可老太太不依了,不仅不就医,还故意在风口坐了半天,活生生把自己冻进医院。
两天后,当儿子拿着200元钱和补品赶到医院时,她一把攥住儿子的手说:“你不许走。我不要钱,只要你带我看病、陪我住院。”
儿子也要挣钱养家,哪能在医院长陪?只有拜托我说服老太太。但治愈出院后,老人的脾气变得更坏了,经常骂儿子“不孝!”说“儿女不要上什么班,天天围着我才是真孝顺。”有次,儿子说“家里的孙子小,也要照顾”。没想到,李老太当众训斥道:“你们就是疼小的不要老的,有了孙子不要老娘!”
“虽然李老太的要求有点过分,但确有一些子女将父母往养老院一送,就再不露面。有的连中秋、春节都不来看看,怎不让老人心寒?而心寒的老人,你又怎能指望他心胸宽阔、包容一切?”陈院长入情入理地分析道。
“我没有钱,母亲却开心地叫‘哥哥’”
“不听话,大便又不言语了。”55岁的张国明佯装生气,迅速为母亲换尿布。可87岁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的黄月如老太,却呵呵笑着,叫“哥哥”。
母亲一直跟他过。2年前母亲开始“乱”了。有一天下班回家,见母亲正把塑料盆放在煤气灶上煮,吓得我魂都没了。后来,我就把母亲送到附近的淮海路老年公寓。
兄弟6个就我下岗,每月只拿几百块钱,但有大把时间,我自告奋勇,每天来照顾妈妈,给她擦屎端尿。他说,我像55年前妈妈照料我那样照料她,哄她开心,喂她点心。你看,妈的脸色多好!这几年病情也没加重,还认人了。我稍稍来迟,妈妈就站在门口叫“哥哥”,这是我修来的福分啊。
擦拭完毕,张国明挽起妈妈胳膊,在院子里散步。一旁的李奶奶则满脸羡慕地驻足凝望——她儿子已有3个月未沾边了。
best365网页版登录老年精神科主任李海林告诉记者,养老院,通常是老年人心理、精神疾病的高发区,其中很大程度上源于老人太孤单,缺少亲情滋养。而像黄月如老太,即使患了病症,如果得到良好的精神赡养,也能延缓症状。
再高档的养老院不能替代亲情
“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在养老院,儿女都要经常探望。物质再充裕,远不及一声问候、一个拥抱来得温暖。在敬老院,护工对老人再好,毕竟是外人,血缘关系是根植于内心的,老人对亲人有天生的依赖,哪怕抽出一个小时去看望,老人也会开心一整天。”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贺丹军说。
“哄”好过“吼”。best365网页版登录医学心理科主任心理师李万贵说,都说“老小孩”。人老了,身体各方面都会退化,包括思维、味觉、嗅觉等。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记忆,子女不要想着改变他们或否定他们。要尊重和理解老人的想法,因为这是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。与老人打交道,互不妨碍是最好的状态,凡事顺着老人一点,不要太较真。这也是精神赡养应有的姿态。
老年人也要增强心理调适能力,要多与同龄人交往,多参与社区活动,不要苛求子女“天天相伴”。子女志在四方,也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。
前天,记者随南京市梅园、后宰门等9个社区的20位独居老人,参加了栖霞寺踏秋登高活动。“我玩得很开心,感觉年轻了十几岁,都亏了这些志愿者。”80岁的詹道德爷爷告诉记者。的确,正因为有像“一家圆心灵保姆中心”、“爱在成长”志愿服务队等公益组织,才圆了很多老人“重阳登高”之梦。无疑,民间公益组织,是精神养老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。 |